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

莊普



似乎每個踏上藝術路的藝術工作者,都有一份自發性且無以抹滅的藝術內在潛質。莊普即是自小有繪畫天份且曾獲首獎,讓莊普的從小志願唯有藝術家一途。復興美工畢業後,進入難捱的三年台中戰基處工兵服役生涯,沒有意志與行動自由的日子,讓莊普痛苦地只想將每天見到之戰車,拆解後再組裝成雕塑品來聊以自慰。

退役後,莊普唯一心願即是申請到心目中之藝術大師畢卡索出生的國度-西班牙去留學取經;幸運地,莊普成為極少數能進入馬德里大學美術系就讀的外國人之一。 在那只講究繪畫技法之極致追求的五年藝術求學生涯裡,對莊普而言,又是另一段令他窒息的「創作不自由」日子。畢業後,還是希望能留滯在西班牙,享受學院外 之恣意而安步當車的悠遊生活。故而,在觀光景點幫遊客攝影度日的三年漂泊日子裡,雖經濟非寬裕,但倒也平和。據莊普之說法,離開生活了八年之西班牙而決定 回台的原因,乃是因為其西班牙前妻希望能回台學中文,於是又踏進另一新階段的創作生涯。

極限創作風格
回台後,據莊普的說法,就一路順暢到底至今。其對台灣藝術圈重要的貢獻乃是相繼與賴純純等藝術家成立了「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」及與劉慶堂、陳慧嶠等的「伊通公園」另類藝術空間,此等替代空間(尤其後者)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具有長遠且深刻之影響。


而莊普的創作路,乃在早期很重要的現代藝術推手之「春之藝廊」展開。喜歡瑞士國鐵錶(Mondaine)的莊普,就是欣賞其設計之簡潔巧思,亦反映莊普的 創作偏好。適巧莊普於201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之回顧個展,並在莊普的『2010莊普地下藝術展』畫冊專輯之「創作自述」中提及:

我的時代是 70年代末觀念藝術的氛圍
我的表達方式 以一公分見方的印章代替畫筆去章印出色彩和內容

不選擇繪畫性來製造一個「圖像」
而是採取好比「拓印-反照-迴聲」一般
一次次重複著「印證」「證明」這樣一個訊息
訊息中交互傳遞一個不是圖像的認知意義


藝評家曾長生老師於此畫冊之專文「莊普藝術的前衛性與跨文化性」中,亦說明:『莊普遂藉著手的操作,將包含在內心的情緒交集蓋印在畫面上,每一個圖章就是佔領一個空間,每蓋一個方格就證明了一次存在,力道無一相同的印記,突破了理性的試鍊與辯證,其追尋的結果是極端感性的禁地。』對筆者而言,莊普老師的作品風格,揉合了極限藝術(Minimal Art)與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的創新整合,在每一個小小方格的線性結構體中,跳躍的是藝術家的美學色彩觀點及生活態度心境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